曾幾何時,我們已經習慣了享受盛大的開幕式。展覽成為了一個怪異的游戲,無論是官方的還是非官方的,就在展覽之前的那個例行的開幕儀式上。鮮花怒放的主席臺、各級領導、禮儀小姐和彩旗、條幅、氣球一應俱全,場面巨大,氣氛熱烈。
為什么我們如此熱衷于搞開幕式?無非是面子問題,首先是要讓領導和投資人高興,他們來了怕冷落了他們,無法展現出此次展覽的重要性;其次是別人辦展覽有的,自己不能沒有,巴不得能像奧運會那樣搞個盛大的開幕式才肯罷休。
正因為如此,沒有了開幕式,展覽反而顯得有些“非典型”了。從逐級邀請領導、準備講話稿,到安排嘉賓位次、安排貴賓室,展覽主辦者可以說忙得“團團轉”,但有時是辦好了開幕式,卻怠慢了參展商和觀眾,真可謂出力不討好。
每一次書畫展過后,媒體上的報道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清雋典雅、遒勁秀美、剛柔并濟”幾句評語也大多雷同,不是媒體記者不出力,而是根本沒有與書畫家交流的時間。事實上,誰都知道一個展覽的開幕式辦與不辦,跟展覽的最終成敗沒有關系。
前幾天,記者應邀參加一個美術作品展,通知上午10時舉行。到了預定開展時間,展覽遲遲沒見動靜。原來,同一時間,還有另外一個畫展在另一個展覽館舉行,有關嘉賓要趕場參加兩次開幕式。最終,媒體同行在室外等到11時多,展覽開幕式才開始,宣讀賀信、領導致辭、介紹展覽以及剪彩流程過后,已是中午時分。
記者并不希望所有的展覽都不辦開幕式,也不反對在展覽中搞些簡短的儀式,畢竟,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自己“讀懂”展覽、欣賞藝術。辦不辦開幕式,有一個“度”需要把握。展覽的成敗,最終還是要靠作品、靠藝術來說話,而不是把所有的能量耗費在開幕式上。
現在,已有不少畫家辦展覽選擇開幕酒會或者干脆沒有任何儀式。有開幕式的展覽和沒有開幕式的相比,記者更傾向于能夠自由交流的展覽。只要展覽好,不一定非要弄一個另類或喜慶的開幕儀式。很多時候,開幕式除了增加展覽成本外,并沒有多大實質性的意義。
一個不應有的開幕式,就是人為地割裂了觀眾與藝術接觸的機會。仍記得去年采訪時碰到的一件事,記者跟隨某文化采訪團去一縣城采訪,當地部門安排參觀新建成的博物館,有著國家一級博物館的風范。但是,由于我們的到訪,那天冒著細雨趕來參觀的群眾卻被擋在了博物館大門之外,這就失去了建設博物館的意義了。
此外,畫家們、藝術家們忙于應酬,今天出席這里的開幕式,明天在那里舉行創作筆會,后天又趕去另外的地方觀光旅游寫生,諸如此類,一年到頭沒有幾天安靜的日子,又怎么有精力進行藝術創作?
當前,我們有許多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以及畫廊展廳,每年的文化藝術展覽活動精彩紛呈,傳統的先鋒的,精英的大眾的,本土的外來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剪紙、工藝品,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這種精神層面上的富裕,帶給觀眾的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應該是一種文化品位與境界的提升。我們不能因為繁瑣的開幕式,讓這種精神享受大打折扣,甚至有著飽受折磨的苦惱。
沒有開幕式的展覽活動,不“掉價”!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大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