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側記
金秋逢盛會,鳶都聚英豪。經文化和旅游部批準,第五屆中國非遺博覽會濰坊分會場開幕式于9月14日上午在富華國際展覽中心舉行。文化和旅游部、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省文化廳、江西省景德鎮、山西省忻州,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濰坊本地特色非遺項目展演隊伍共計600余位嘉賓參加開幕式展演活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作為全國影響廣、規模大、規格高、項目多、品類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五屆,今年是首次在主辦地之外的城市設分會場。這是對濰坊多年來非遺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獎。展會現場既有靜態展示,又有動態展演;既有穿越時光的“鄉愁記憶”,又有天馬行空的“創意設計”;既有潮流動感的“時尚元素”,又有堅守傳統技藝的“工匠精神”。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非遺項目和琳瑯滿目的優秀院校文化創意產品,與濰坊本地的特色非遺項目共同組成六大特色展覽板塊,展示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和風采。
塵封的技藝“活”起來
“八角鼓一拿,京味的感覺就出來了,唱得真不錯,再來一首。”“已經很多年沒有聽到這么地道的八角鼓表演了,今天來博覽會,真的是大開眼界。”9月14日上午,博覽會現場演出舞臺邊,觀眾叫好聲此起彼伏。
“解職入深山,引云峰受享清閑,悶來時撫琴飲酒,山山巖以前忽見那……”68歲的趙連聚是青州滿族八角鼓第七代傳承人,開幕式上,他身穿貝勒服,頭戴貝勒帽,手里拿著一個用蟒皮制作的八角鼓,邊彈擊鼓面邊演唱,一曲《風雨歸舟》唱罷,聲情并茂,獨具特色。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樂器八角鼓而得名。最初八角鼓是滿清軍營中的‘軍歌’,盛行于滿清貴族中,后漸漸成為一種說唱藝術形式。1673年,八旗進駐青州北城,八角鼓隨之而來。青州滿族八角鼓保留京腔,獨具神韻。2009年10月,青州滿族八角鼓入選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表演結束,趙連聚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道。“今天能夠來非遺博覽會表演,內心非常激動,就想著好好唱一回,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八角鼓,能夠喜歡我們的非遺文化。”
一根高粱稈兒,不時地來回拉動,美妙的曲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圍觀欣賞。一把琴就是72歲的挫琴技藝傳承人趙興堂演奏時所有的工具,右手執弓尋弦,左手帶動琴身送弦迎弓,一曲《十不全》優美婉轉,曲子隨琴弦流淌,耐人尋味。“作為一名挫琴演奏的傳承人,希望通過參加展演,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挫琴,以將它傳承下去,不讓咱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老文化失傳。”趙興堂說道。
“老機器織出的絲綢質量好、手感好,我一直使用這臺老織機。”在濰水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成果展區,來自昌邑市柳疃鎮姜家堤子村65歲的姜素榮正在演示昌邑絲綢織造技藝。只見她坐在一臺寬約1米、長2米的古老織機前,一只菱形飛梭在絲線間穿梭,綢緞一點點變長。“我希望能夠通過這次展覽會的展演,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絲綢織造技藝,傳播我們的非遺文化。”姜素榮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昌邑絲綢織造技藝的傳承人,她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傳承這一古老技藝,將昌邑絲綢織造技藝發揚光大。“這臺織機是我們家祖傳的,已經傳了五代了,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姜素榮介紹道。她15歲起跟著爺爺學織絲綢,其生產的絲綢遠銷北京、上海、蘇州、杭州等城市,今年7月份,她曾帶著這臺織機到北京恭王府參加國家級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濰坊)保護成果展,得到了不少人的關注。
全國風箏同場競技
“爺爺,你看這個風箏好漂亮啊!……”在全國特色非遺項目精品聯展展區,5歲的臧靖其被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風箏吸引了。“今天就是想帶孫子來看看咱們的非遺文化,開開眼界,沒想到孩子非常感興趣,問這問那,東張西望的,充滿了好奇。”62歲的臧君亮說道。據了解,本次博覽會來自北京、南通、陽江、天津、濰坊等知名風箏流派匯聚一堂,讓觀眾大飽眼福。
做骨架、刷糨糊、裁紙、貼糊、拉伸、微調、撫平……在博覽會現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楊紅衛認真地做著一只龍頭風箏,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欣賞,久久不愿離去。每一個細節,楊紅衛都一絲不茍,眼神中充滿了專注。“風箏有骨有肉,才更有神韻。手繪線條要流暢、色彩要鮮艷,制作骨架周正、左右對應、上下對稱,一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盡棄。”楊紅衛說道,每一件風箏都是純手工繪制,手工制作骨架,再手工扎制,雖然會耗時,但是做工會更精致,這就是作為一名風箏匠人的堅持。“我今天帶了幾十件作品來參加展會,希望借助這個平臺宣傳風箏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也能夠學到別的非遺文化的精髓,讓濰坊的風箏能夠有更多文化內涵。”楊紅衛說道。
“板鷂風箏是我們江蘇省南通市獨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起源于北宋年間,有1200多年的歷史。中國風箏素有北鳶南鷂之稱,南通板鷂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種,因其造型如一平板而得名。它融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哨口雕刻等工藝于一體,放上天,‘得風則鳴,其聲隨風抑揚’,故有‘空中交響樂’之美譽。”來自江蘇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板鷂風箏傳承人王志清介紹:“這是我第一次來濰坊參加展會,收獲很大,濰坊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濰坊的風箏也很出名,這里的風箏藝人也很多,他們的制作工藝和匠人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這樣才能夠讓我們的文化得到更好地交流碰撞與融合發展。”
在北京風箏展位,墻上掛滿了各種各樣的燕子風箏,大小不一,色彩紛呈,猶如一件件造型精致的工藝品。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北京風箏的特點之一就是圖案鮮明、寓意好。全國各地的風箏大同小異,但是北京的風箏更注意色彩圖案的美化,有肥的有瘦的,有夫妻有娃娃,形成家族式的樣式,就像動畫片一樣。比如,肥燕上面畫四個獅子,諧音四世同堂,是用來祝壽的;如果畫上青蛙,寓意蟬聯益壽;比翼夫妻燕子,要求開臉時雌雄比例是三七開,眼睛要相互對視,雄燕用青彩雌燕用紫灰,繁而不亂,立體感強。北京硬翅風箏畫法有上百種,據說是從宮里傳出來的,比較講究。“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后來隨著時代變化,北京風箏越來越多融入現代理念,畫法不斷豐富,色彩更加艷麗,才有了今天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南通風箏展位,記者看到,展示的各種板鷂風箏上安裝了成排的哨子,比一般的風箏個頭大、分量重,最大的有兩米多長,重達十幾斤。南通板鷂風箏藝術博物館副館長王志清告訴記者,因為南通地理位置特殊,濱江臨海,風特別大,尤其是春天,很適合放這種鷂子,是當地人重要的娛樂方式。
“我們在制作每一只風箏之前,都要樹立明確的設計理念,我們為什么要制作這只風箏,對于風箏領域有什么作用。我們對待每只風箏就像一幅畫、一件工藝品。”王志清指著其中的一件風箏對記者介紹,制作哨子的竹子很小但是很精湛,哨口用檀香紫檀制作,雕刻技術要求非常高,一般年輕的工人制作不了。正因為對技藝要求這么高,別看這么一個不起眼的風箏,四個熟練的師傅做六個月才完工,這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
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一張年畫有7個版,套色程序和楊家埠木版年畫差不多,不同的是灘頭年畫最后要‘開臉。’”在展廳一角,來自湖南隆回的78歲傳統年畫藝人李彪說,所謂“開臉”就是手繪人物臉部,包括眉毛、雙頰等,為整幅年畫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說著,李彪向現場市民展示湖南灘頭年畫的制作流程。他在紙張上刷滿白粉,晾干后,按照橙黃、佛青、紫、黃、綠五色順序進行套色印制,然后放在墨線版上色。與楊家埠木版年畫不同的是,灘頭年畫的紙張選用手工抄紙。“這是我第一次來濰坊,為了展示灘頭年畫的傳統工藝,特意帶來了制作好的‘苗王’等頗具當地特色的傳統年畫。”李彪說,“這些都是我們湖南年畫的傳統人物,在我們當地很受老百姓的喜愛。灘頭年畫顏色更加鮮艷,這次來濰坊我很想拜訪一些楊家埠的年畫大師。”李彪說,希望能學到濰坊年畫的精髓,為他以后的創作帶來更多靈感,將年畫文化發揚光大。
2009年,濰坊銅印鑄造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次博覽會上,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濰坊銅印傳承人龐希文也趕到現場。“我們濰坊銅印有明顯獨特之處,可以概括為‘壁陡、底平、中空’。所謂‘壁陡’,指的是印章內的刻字直上直下;‘底平’,指的是刻字底面的深度完全一致;‘中空’指的是章體內部為空心。”龐希文介紹道,所謂“銅印”,也就是銅制印章,相比木印、石印、塑料印,銅印更加堅固耐用,且不易仿制,它是刀刻藝術與冶煉技術的有機結合,極具實用價值、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這次展會,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能夠推廣我們濰坊的文化,為全國各地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龐希文說。
銀勺、銀壺、銀碗、銀質梅枝筆筒、銀質牡丹富貴瓶、銀質火鍋……一件件精致的銀器制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詢問。“這是我第一次來濰坊,感觸很深。濰坊人熱情、實在,這座城市文化底蘊深厚,希望可以讓我們山西的銀器文化在這里得到文化的滋養和融合發展。”來自陜西的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戴志強向記者說道。自古以來,白銀代表財富,是身份和地位等級的象征。銀多用于制造生活用品和飾品。銀器的制造要經過熔化、澆鑄、成形和拋光等十幾道工序,可以說一件銀器制成的工藝品里都蘊含了匠人的匠心,只有認真,一絲不茍,才會出精品。
“我們這個是‘晉繡’,叫‘雁門虎’,每一個成品都是純手工縫制,可以體現我們獨特的山西文化。”來自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布藝傳承人汪翀娥向市民介紹道。一個個造型精致、栩栩如生的布藝老虎,在她的飛針走線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希望通過參加此次展會,可以讓‘晉繡’文化和‘魯繡’文化產生碰撞,在以后的縫制過程中會融入更多內涵。”汪翀娥說道。
外地展商寄語 祝福濰坊 更美好
一提起瓷器,很多人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江西景德鎮。本次非遺博覽會,景德鎮也派出了龐大的參展隊伍,帶著精挑細選的陶瓷精品前來參展。
“濰坊人熱情、好客,文化底蘊濃郁,給了我們很多幫助,而且讓我們通過不同的視角了解了濰坊的非遺文化,也讓我們愛上了這座城市。”說起對濰坊的印象,江西景德鎮申創辦的辦公室主任舒妮感覺回到了故鄉。
在舒妮看來,濰坊文化底蘊厚重,傳統手工藝術品種豐富,是一座傳承永久并不斷產生文化創造力的手工業發達城市,技藝創新多元呈現,文化市場日趨繁榮,以風箏、年畫、核雕等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成為濰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片。來濰坊參加展會,就是奔著濰坊的文化底蘊來的,希望可以得到文化碰撞,產生共鳴。
“對濰坊最初的了解是通過風箏,濰坊是國際風箏聯合會組織總部所在地,連續35屆國際風箏會和十屆中國畫節、文展會的成功舉辦,搭建了高質量的文化交流傳播平臺,讓世界風箏都的名號叫響了國內外。濰坊還是一座創新型、開放型城市,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中積累了自己的成功經驗、創意理念和創新實踐。濰坊已具備‘聯合國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的申報優勢和基礎條件。”舒妮告訴記者,“為了能夠來濰坊參加展會,我們很早就做準備了,12日我們的非遺藝人們就早早到達濰坊,帶著我們精挑細選的100多件藝術品,以讓濰坊人看到我們景德鎮的陶瓷文化,也希望以后能夠讓濰坊的書畫藝術,在我們的陶瓷藝術上展現出來。”
博覽會現場中的廣州美術學院傳統工藝創新設計成果展,在各展區中獨樹一幟,受到主辦方和觀眾的關注和好評。據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該校師生作品在國家級非遺展覽平臺的首次集中亮相。該校共有47組作品參展,其中師生優秀作品35組,將優秀中國傳統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充分結合,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嶺南傳統手工藝再生的創新人才培養》12組優秀作品,精彩紛呈,從生活、使用的角度另辟蹊徑,實現工藝品、產品和商品三個維度的升級,為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傳統手工藝人的生存與發展作出了具有探索性的創新實踐。他們希望通過這次博覽會,能夠和濰坊以及全國的同行加強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我們是第一次來濰坊參加這樣的展會,感覺濰坊的文化氛圍非常濃厚,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的,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在展會的一角,來自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遺產學院的大二學生周子安向記者說。《母親》《笑口常開》《梅壺》……一件件展示河洛文化的藝術品呈現在濰坊市民眼前,就像是在訴說一個個古老的文化故事。“帶著我們學院老師和學生制作的作品來參加這次展會,我覺得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可以讓我們了解濰坊、了解全國各地的文化,讓我們在今后的制作過程中使作品的文化內涵更深遠。”該校大二學生劉亞飛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