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知識|會展專業學生,出路在何方?
截至目前,國內約有300多家開設會展相關專業的教學機構,每年至少會向社會輸送約一萬多名專業會展人才。我國教學機構首次開設相關專業是在2004年,時值我國會展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批學生在學校會學習包括旅游學概論、會展概論、會展經濟學、會展場館與目的地管理、會展物流等科目,其中《會展概論》目前為院級重點建設課程。
會展專業畢業生每年達一萬多名。也就是說,我國高速成長的會展業與相關的人才培養及供應是成正比的。但據筆者了解,相關會展、廣告公司招到的專業會展畢業生少之又少,與實際需求相比,該群體至少在“會展圈”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其原因何在?會展專業學生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1.供需錯位
以上提到的“會展人才”廣義上包括展覽、會議、活動、展館設計、展館搭建、展館租賃、貨運物流等一系列展會服務,但大多數畢業生畢業之后選擇的“東家”往往都是中大型展覽公司,一般這些類型的公司對“新人”的需求量不高。
2.市場、企業側重點錯位。
中國大學教育一直以來重理論、輕實踐,查看相關學校開設的課程,上到藝術、美術、下到旅游、營銷,什么都學,但什么都學不精,缺乏專業性,而會展業又是一個需要深度實踐及經驗的行業,從開館到閉展,它時時都在與各種客戶打交道,雙方在側重點上高度不符。
3.就業理想與實際錯位。
據悉,很多大型展覽公司每年擴招名額中銷售占了人事大頭,而現實是很多會展專業畢業的學生不愿意做,而企業營銷崗一般都會涉及到公司高層戰略,因此都會招有多年經驗的資深員工,這就存在矛盾。
4.企業切實需求與人才“專業性”錯位。
以上是說到辦學部門及用人單位的相關問題,其實畢業生本身“專業性”也存在很大問題。雖說目前開設該專業的學校不少,但真正接受過系統培訓的專業人才還是很少,大多老師都是借鑒別國經驗、查看相關論文,將所學、所知紙上談兵式地灌輸給學生,長期下去,畢業生的“專業”素質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另外,各個教學機構的教學配套設施跟不上,大型展會大都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因此很多學生直到畢業都沒有參加過一場展會,更別說策劃與辦展了。
5.所付與所得錯位。
會展行業,乍一聽感覺前景很不錯,但深入了解發現則不然。來自法蘭克福廣州展覽公司的孫先生就表示,“做會展這一行,付出真的太多了,加班不說,跑文件、跑審批、套關系、拉家常、市場調查、財務報表、參展談判、場館搭建等等這些都得會及參與,完成一個展會之后前前后后要花費幾個月時間,但薪水卻低得可憐。很多會展公司的銷售人員都是零底薪加提成,工作壓力相當大。”在此局勢下,很多畢業生對行業滿意度并不高,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心生疲倦,這些“負面”信息還會傳遞給學弟、學妹們。在此情形下,很多學生早早地就自學其他,準備職業后路。
“雙線會展”模式將促進會展產學研的綜合創新發展
掌上世博認為對于會展行業來說,高校、企業之間有非常大的誤解:
? 企業方常常嫌棄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接地氣,不能招之即用,同時批評學生不能吃苦,不能加班。
? 高校方的問題在于,科研的成果對業界的實際幫助不大,就業導向缺乏對業界了解導致無法甄別優質劣質企業。且絕大多數教師沒有從業經驗,院校需要多向企業了解實際需求。高校會展行業在培養人才方面,應加入“互聯網+”思維,培養企業所需的復合型人才。
掌上世博平臺打造的“雙線會展”平臺,不僅為會展行業運用互聯網思維開拓了新的發展模式,使得線下+線上會展融合呈現成為可能,首創了“數字化展會”創新應用,在互聯網上再造了會展行業生態,還為我國會展行業人才培養起到了創新啟發作用。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推動,企業也開始歡迎和重視這些生長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大學生。未來幾年,會展企業也將會更加注重互聯網的創新應用,在運營管理、網絡推廣、招商招展,展臺設計方面,更加依賴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懂會展行業知識的綜合性人才,特別是“雙線會展”的發展將大大促進線下+線上業務和兩代人之間的融合和優勢互補!屆時我國會展行業發展創新和人才流失問題將得以有效解決,崗位薪資也將不斷刷新,不僅對高校培養會展人才提出了新的導向,也對整體會展行業的快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