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知識|中國會展發展史
作為早期展覽會雛形的集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大約形成于公元前11世紀的商、周時期,并在唐末以后得到了蓬勃發展。
集市在我國不同的時期和地區,有許多種形式和名稱,如集、市、墟、場等。集市的參加者主要是農民、手工業者,他們之間的買賣活動既是生產者向消費者直接出售,也是生產者之間的產品流通。幾千年來,集市一直是我國商品流通的重要途徑。
除了城鄉各有特色的集市外,還有一種城鄉并存的定期集市——廟會。在我國,廟會的歷史悠久,在唐朝已流行,宋朝繼之,明、清盛行。除了傳統的產品交換之外,還有宗教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等。廟會作為商品交換媒介,對促進商品流通,溝通城鄉聯系,具有重要的歷史作用。
近代,我國的社會、經濟和科技發明明顯落后于歐洲,會展業也不例外。雖然我國很早就出現集市、廟會,但現代展覽并沒有在我國產生,它與其他工業發明一樣也是舶來品。
清末到抗戰前的會展
1840年,社會經濟發展處于落后狀態的中國,在西方的炮艦下被迫打開門戶,中國人開始嘗試著與外部世界接觸。當時,參加世界博覽會就是我國早期參與國際性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近代中國會展活動的發端。
1851年,中國商人徐榮村和一些在中國經商的外國人以私人身份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首屆世界博覽會。
1876年,中國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國家身份參加了費城世界博覽會。
此后,我國官方或民間商人又以組團參展、寄物參展、派員參觀等形式,先后參加了20余次世博會。1915年,“中華民國”政府派員參加了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這屆博覽會上,中國展品共獲1211個獎項,其中大獎章57枚,榮譽獎章74枚,金牌獎章258枚,銀牌獎章337枚,銅牌獎章258枚,獎詞獎227個,在全部31個參展國中獨占鰲頭。自參加192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后,由于國內戰亂和動蕩,中國長久地離開了世博會的舞臺。
清光緒31年(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勸工陳列所。
清宣統元年(1909年),當時的官府在武昌、南京舉辦了商品陳列所,也稱物品展覽會,用以展示國貨。
清宣統元年(1909年)9月至10月,武漢勸業獎進會在武昌平湖舉辦,這可能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博覽會。
清宣統二年(1910年)6月5日至6月29日,在江寧(今南京)由官府和商界合辦了南洋勸業會,這是學習西方博覽會的又一次嘗試,舉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產業狀況,促進工商業的發展。
1915年北洋軍閥政府農商部所屬勸業委員會設立了商品陳列所。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浙江省政府在杭州舉辦了第一屆西湖博覽會,展品約15萬件,觀眾達2000余萬人次,盛況空前。
1935年11月至1936年3月,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辦,這是我國第一次出國辦展。參觀人數達42萬人次,以致中國瓷器、綢緞、茶葉暢銷一時,中餐館生意興隆。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和共產黨政府分別舉辦了許多展覽會。這些展覽會相當于歐洲的國家工業展覽會,但是在展覽規模和展示手法上比較落后。
我國會展活動在近代時期有了較大發展,對國家經濟、社會和科技進步,增強國際交流,開拓國民眼界和振奮民族精神都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由于當時我國國力孱弱,政局動蕩,戰爭頻繁,因而會展活動發展始終沒能與世界同步,會展活動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仍然十分有限。
現代時期的會展
從1949年建國到1979年,中國舉辦了少數類似近代歐洲國家工業展的展覽會。廣州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是例外情況,廣交會是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由我國政府舉辦的現代國際貿易展覽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會展業迎來了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1978年,中國貿促會在北京舉辦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第一個國際性的博覽——“十二國農業機械展覽會”,標志著中國展覽業開始由單國展覽向國際展覽過渡。
同時,出國展覽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我國出國展覽以赴國外單獨舉辦成就展為主,組織、管理基本上處于完全封閉狀態。
1986年中國貿促會參加了瑞士“巴塞爾樣品博覽會”,并首次采取了以展覽為手段,以貿易成交和銷售為主要目的的攤位式展覽形式,改變了以往以宣傳成就為主的展貿分離的整體式展出方式,展覽的貿易性、專業性大大加強,從而使我國展覽業開始與現代國際展覽業接軌。
1999年,我國在云南昆明成功地舉辦了為期184天的專業性世界園藝博覽會,標志著我國博覽業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