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節交易會:已有220多個演藝項目達成交易意向
原標題:中華傳統的魅力,是原創藝術成功的血脈
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傳出信息:與包括英國愛丁堡、加拿大多倫多等多個國際藝術節達成合作意向,僅楊麗萍版《春之祭》就收獲50多個海外演出機構與藝術節的合作意向。藝術節還未結束,已有220多個演藝項目達成交易意向,不僅幫助中國原創漂洋過海,更讓這片東方藝術沃土為世界矚目。
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中國藝術家在傳統文化與世界舞臺對接過程中,用中國故事與中國藝術語匯,讓世界藝術界產生文化認同的一個縮影。
在本屆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會上,僅楊麗萍新作《春之祭》,就收獲了50多個海外演出機構與藝術節的合作意向,其中包括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創意藝術節和挪威卑爾根藝術節。前有無數經典版本之后,仍對楊麗萍版《春之祭》贊譽有加,他們給出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這是一部融入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又具有獨創性的改編。
大獲成功的不僅僅是楊麗萍。靈感源于屈原《九歌》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將于明年首演的譚盾新作《九歌·合唱協奏曲》由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委約,更同時被德國貝多芬周年協會、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相中。譚盾說:“這將是一場東西方音樂家跨越200年的對話,從絲綢之路的兩端我們走到了一起”。
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誕生之初,組委會就有意識將演出交易會作為海內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19年來,從最初的參展、購買者寥寥,到如今已累計100多個國家160多個城市和地區的1000多家中外著名藝術節、演出經紀機構、演出團體參加交易會,每年有萬余個節目在此進行展示和交流交易。本屆藝術節還未結束,就已有220多個演藝項目達成交易意向。不僅幫助中國原創漂洋過海,更讓這片東方藝術沃土為世界矚目。許多北美歐洲的藝術節“掌門人”感慨:“在倫敦或者東京遇不到的同行,在上海一站都聚齊了!”有評論家指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臺,已經屬于世界。
為當代語境下的傳統文化深深震撼
楊麗萍《春之祭》吸引國內外觀眾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一位看過舞蹈的專家這樣描述:《春之祭》沒有花哨的舞臺效果,沒有炫技展示,第一個片段僅靠三位舞者的表演,音樂準確地烘托出神秘的故事氛圍,舞者每一個動作都是豐富的“語言”,精美地舞出了故事的張力與人物的情緒互動。這樣的作品自然會吸引現場多個國家的專業人士紛紛下單。
有評論家認為,這是中國藝術家在傳統文化與世界舞臺對接過程中,用中國故事與中國藝術語匯,讓世界藝術界產生文化認同的一個縮影。最終能夠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觸發“共振”的,其實是對本民族文化藝術充滿自信地大膽創新。
在眾多海外買家中,英國沙德勒之井舞蹈劇院顯得有些特殊。這座英國最古老和最權威的舞蹈劇院,在展示片段之前,就早早簽下聯合制作的合約,與藝術節聯合委約。能讓劇院對“楊麗萍出品”如此放心的原因,緣起于2014年。同樣是在當年的藝術節交易會上,楊麗萍推介了她的藝術節委約作品《十面埋伏》。
彼時人群之中,就坐著前來采購節目的沙德勒之井舞蹈劇院藝術與執行總監阿利斯泰爾·斯伯丁。他為楊麗萍所演繹的中國傳統民族舞蹈深深震撼,其中加入的現代元素與國際表達,讓他看到“古老中國文化”在當代語境下綻放出美麗。次年,斯伯丁特別飛往上海,看完整劇后立即奔到后臺找到楊麗萍簽約,相信來自中國的舞者將給英國觀眾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他的判斷是對的,2016年楊麗萍編創的《十面埋伏》在英國的首次亮相,便拿下78%的上座率。這讓斯伯丁代表劇院,給予楊麗萍、給予其背后的中國文化以充分的信任,今年再度選擇她并進行了聯合委約。
談到新作《春之祭》,楊麗萍說她希望將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族舞元素融合到現代舞中。在傳統舞蹈語匯的使用上有著獨特的大膽創新,比如中國傳統民間舞中的舞獅,在《春之祭》演變為權力的象征,而孔雀在舞蹈中出演“獻祭者”,隱喻了鳳凰浴火重生的希望。應該說,正是中國傳統文化里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觀念,為《春之祭》這一西方經典主題注入了獨特的哲思,折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演出行家們。
期待透過原創作品看到一個現代而自信的中國
不單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家譚盾、楊麗萍等名家,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也借助上海國際藝術節這一平臺獲得亮相,進而在國際市場開疆拓土。
青年藝術家馬良的《爸爸的時光機》、張軍的《我,哈姆雷特》等新作,從上海國際藝術節起飛,展開了世界巡演之旅。專門為年輕藝術家設置的“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中的委約作品現代舞劇《青衣》和音樂電影《斬斷》,都通過去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交易平臺被國際藝術界關注,前者亮相匈牙利布達佩斯藝術節,后者赴美國巡演。今年上海民族樂團推出的音樂劇場《霸王》在交易會上反響頗佳。據藝術節中心節目交易部高級主管茅玲介紹,主創在演奏《十面埋伏》這首琵琶千古名曲時,引入當代音樂劇場的多媒體跨界融合呈現手段,已獲邀赴美國做進一步推介展示。
細細盤點就會發現,這些吸引海外藝術界的中國藝術家的原創作品,都帶有傳統文化的元素。業界人士分析認為,傳統文化根植在每個中國人心靈深處,往往是藝術家最先想到的“藝術標識”。KMP經紀公司的創始人克里斯多夫·麥克道爾說,繼承好豐厚的文化積淀,在此基礎上,以新鮮的視角和原創精神,展現中國文化的自信與魅力,這是海外行家們最有興趣的,因為它們獨特。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