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剛:打造引領全球會展業發展的中國模式
我國展覽業已經成為構建現代市場體系和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重要平臺,為總結十八大以來會展業發展成果,以創新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會展中國頻道特別策劃“轉型升級,創新發展,中國會展業再創輝煌”專題及系列專訪報道。就中國會展業品牌化、國際化的內容,本網記者采訪了上海萬耀企龍展覽有限公司(VNU)總裁、國際展覽業協會(UFI)亞太區候任主席仲剛,他表示,中國有能力打造引領全球會展業發展的“新模式”。
專業化是國際化和品牌化的保障和基礎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展覽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5〕15號)(以下簡稱15號文件)提出“堅持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信息化方向” ,仲剛認為,從十八大以來,組展機構在中國會展業品牌化方面更加具有品牌意識。據一線市場的展覽業數據顯示,展覽數量增長較為緩慢,遠落后與展覽的總的規模發展,單個展覽的數量在正大,行業集中度增強,這與“四化”是緊密相關的。根據“四化”要求,我國展覽市場正在不斷壯大。
仲剛介紹,VNU從民營展覽公司到現在的外資展覽公司,一貫主張兩大品牌主線,首先是公司品牌,VNU一直在踐行品牌化發展。在專業展方面做到項目層面的品牌化,打造知名品牌展會,注重品牌推廣。其次是專業化,仲剛認為中國的展覽行業到達了一個嶄新的、專業化的歷史階段,展覽會的專業管理、專業分工,在展覽行業是未來較為明顯的發展趨勢。在眾多展覽產業鏈上,VNU堅持走專業化道路。讓VNU成為了單個展覽公司自創品牌展最多、引進國際一線品牌展會落地中國最多的展覽公司。因此,專業化是國際化和品牌化的保障和基礎。
展和會的融合是未來會展行業的發展趨勢
從全球看來,一個產業的會議和展覽在產生和轉型升級、創新發展過程中,具有積極推動的作用。仲剛表示,展覽和會議,屬于一個大的范疇,屬于線下面對面的媒介。從展覽的最佳狀態來講,不管是展覽或會議,最好是與行業的發展趨勢與主流發展越貼近越好,朝著行業服務的方向發展,讓展會成為行業的一部分,成為產業鏈的一個環節。同時,展與會兩種形式應是融合發展的。展與會的融合程度,往往決定了展會的成功程度,是考核展會的重要指標。仲剛認為,展和會的融合是未來會展行業的發展趨勢。未來的展覽會應該成為會議的一部分,而不是會議成為展覽的一部分。作為產業聚會的一部分,會議的作用更大,展覽應該是整個的線下活動、線下聚會的一部分。
目前,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產生了許多新興產業。在仲剛看來,新興產業為會展業發展帶來新契機。而會展業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也具有傳播、聚集和發布的作用,能夠最高效地把信息發布出去。
中國的會展行業也將成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
15號文件提出的“在培育境外展覽項目,改善境外辦展結構,構建多元化、寬領域、高層次的境外參展辦展新格局。” 如何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金磚共識”的國際化進程中,發揮更好的作用?針對這一問題,仲剛表示,應從目前出國辦展的兩種形式和其弊端來分別做分析。一種是最傳統的,為參加國外現有展覽會,組織中國展團。在此方面,往往會遇到受到當地產業的抵制,部分展會無法參加、有些展覽會把中國展團放到最差的位置、在數量上有限制等問題。這些應該被一種新的模式所替代。所謂新的模式就是讓每一家企業的參展真正達到商業的目的,來個性化的推動參展和綜合服務。參展的目的不是為了看展,而是為了在當地打開市場,僅僅用傳統的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了,所以這種組團的模式已不適應市場化和國際化的需求,到了應該變革的時候。
二是在國外獨立主辦中國主題展或者形象展。在此方面,由于受到中國主辦單位的能力和經驗限制,往往辦展人的能力不夠,參展效果很難動員起所在國的采購商、行業的關注。造成資源浪費,無法達到展覽效果。應把握在國外主辦的部分中國展覽會的機會,是會展行業起到平臺和催化劑的作用。
對于未來會展業的展望,仲剛表示,中國通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通過社會從價值觀到供給側的改革,中國的會展行業其實人才濟濟。只要在法律政策、辦展的模式、國家支持展覽會的一些政策上面,能夠有一些新的調整,那么中國的會展行業應該是跟其他的行業一樣的。要相信,中國的會展行業也將成為全球市場的一部分,與國內市場形成正向循環,并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會展發展方案。仲剛認為會展行業也應該是可以引領全球發展的一種中國模式,這也是對中國會展未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再創輝煌的真切期待。
掃描二維碼,關注會展天下,獲取更多新鮮資訊↓↓↓
(來源: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