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展會、大項目頻落地 西海岸新區圈粉“國際+”
38個國家和地區參會,國內外100多位院士、學者發表主題演講,各國專家在海洋、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開展深入溝通交流……剛剛結束的2017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成果豐碩。西海岸新區的國際“朋友圈”又一次得到擴容。
不止于此,今年七、八月份,西海岸新區還舉辦了第27屆青島國際啤酒節、歐盟青年音樂節暨青島西海岸音樂季、第五屆世界攝影大會等多項世界級活動,并成為絲路國家攝影組織聯盟永久聯絡處、永久展覽中心。新區對國際會議、展會活動的主辦承接已經愈發自信。
在經濟、文化、科技、休閑、人才等諸多領域,西海岸新區正通過各類精心搭建的新平臺,全方位地對接國際,持續提升城區國際化水平,不斷在各類舞臺上彰顯西海岸的“國際范”。
承接高端國際會議“量質齊升”
在東盟與中日韓(10+3)的基礎上,今年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的國際合作空間進一步拓展,參會范圍擴大到了38個國家和地區。連續舉辦兩屆的黃島論壇,成為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國家相關專家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高端平臺,也成為青島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載體,助推青島與東亞地區在工商、港口、船舶海工及海洋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加深。
瀏覽本次論壇議程,“國際”兩字隨處可見。高規格的會議設置,豐富的板塊活動,凸顯出黃島論壇的國際格局。據了解,本屆論壇包含對話交流、項目合作、商品展示、人文交流等形式,以“一主、兩展、五會”為框架,舉辦了主論壇、東亞文化藝術展、東亞商品展、東亞工商領袖峰會、東亞港口聯盟大會、青島國際船舶與海洋工程創新與合作國際會議、東亞海洋文化教育合作論壇及東亞海洋高峰論壇8個板塊活動,涵蓋了海洋產業、商貿、科技、文化藝術、人才教育合作等5個領域。
“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正是西海岸新區的魅力所在。”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國際化需要城市有開放包容的底蘊,這樣才會集聚起海內外高端要素。將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永久性會址落戶,是西海岸新區在國際化方面的實力體現,國家級新區的開放和包容,也將助推這里實現活力新區、實力新區、魅力新區的目標。”
青島國際啤酒節、全球大數據應用研究論壇、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世界攝影大會、世界海洋大會、中德可持續建設論壇……持續不斷的國際性交流活動,推動新區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
在國家、省、市賦予新區的發展定位中,“在全國擔當海洋強國戰略新支點”“在全省擔當對外開放橋頭堡”是西海岸新區的重要任務。實現這兩項任務目標,離不開國際大港的強有力支撐。發起成立東亞港口聯盟,董家口港獲批國家一類開放口岸,建成世界最大礦石碼頭,青島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球第七位、與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個港口建立貿易往來……國際大港建設的持續推進中,青島“一帶一路”戰略節點、支點城市的優勢更加明顯。
功能園區國際色彩日益濃厚
9月12日,與10家企業簽署合作協議后,慧與全球軟件和大數據測試服務中心總經理孫鵬躊躇滿志,“這里未來將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軟件測試服務中心。”
依托新建成的測試云平臺,慧與全球大數據應用研究及產業示范基地離“中國數都”目標的距離又近了一步。該基地計劃在5年內集聚上下游軟件企業500家,帶動青島市軟件業務收入增加500億元以上。“為全球軟件市場,提供最專業的測試、評級和定價服務。”坐在新搬進的辦公室里,孫鵬謀劃著公司未來的國際化愿景。
慧與大數據基地是新區十大功能區之一——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智慧科技產業集群的核心部分。如果將視野放大到2127平方公里的整個新區版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正在拓展國際化的功能園區不在少數。
——國際經濟合作區。著力打造“中德生態、貢獻未來”園區品牌,以中德生態園為主體,拓展國際合作,加快推進工業4.0、基因組學、新能源汽車、被動房等示范項目,建設多邊合作的創新園區、綠色低碳的生態園區、智慧城市的示范園區,塑造未來城市的典范。
——前灣保稅港區。著力打造“自由貿易、港區一體”園區品牌,建設國際化的物流中心、自貿中心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構筑投資、融資、擔保、基金四大金融平臺,發展文化保稅業務,積極申建自貿試驗區。
——董家口循環經濟區。著力打造“國際深水港、循環經濟區、綠色新港城”園區品牌,推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完善港鐵聯運等疏港交通體系,30個泊位建成使用,著力建設第四代港口;規劃建設鐵路物流園,著力推進冷鏈物流基地等百億級大項目。
——西海岸國際旅游度假區。著力打造“黃金海岸、啤酒新城”園區品牌,高水平舉辦歐盟音樂節等國際性節會,打造全國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節會品牌。
中德國際合作的典范區
打造世界級的影視之都、啤酒之城、音樂之島,讓世界感知新區、讓新區走向世界,在新區上下已經成為共識。這一共識驅動著新區不斷拓寬著國際合作的路徑,招商、項目、貿易由此全面開花。
面向全球集聚高端資源,新區在德國、韓國和北京、上海設立招商機構,創新投資促進體制機制,營造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截至目前,引進產業項目1000余個、總投資近萬億元,到賬外資和外貿進出口總量超過省內15個地市。東方影都、中鐵世界博覽城等27個百億級項目加快建設,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累計193個;中科院大學、復旦大學、中央美院、哈工程大學等11所知名高校落戶;國際化教育、人才、醫療、商業等資源引進力度不斷加大,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日益健全。
中德生態園是目前中德兩國政府間唯一的合作園區,被譽為“中德國際合作的典范”。通過建立“德國+”和“+德國”發展模式,園區引進和培育著在世界范圍內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定價權的引領性產業。
瞄準世界500強,園區先后簽約了西門子、大陸、龐巴迪等德國企業。其中,西門子項目是其在德國之外設立的首家工業4.0創新中心;投資7600萬美元的大陸集團汽車流體技術研發與生產項目,將成為亞太基地;龐巴迪項目參照德國曼海姆市實驗線規模,將建立國內首條大功率無線充電巴士實驗線及研發推廣中心。
黃島論壇期間,家住唐島灣附近的李玉蔓去了趟東亞商品展國際館。雖然參展國家從上屆的25個增加到了38個,商品總數也從6000多種增加到了10000多種,但琳瑯滿目的“洋貨”對于她來說已經沒有了太大吸引力。國際交流合作平臺不斷增加,國際展會活動屢見不鮮,她和這座城市的氣場一樣,“國際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