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會展業強省 四川直擊痛點
1 痛點:區域發展不平衡
對策:以成都為核心區,四大經濟區為拓展區
與成都GDP的一城獨大相對應,四川會展業也存在成都一城獨大的格局。同時,部分產業基礎相近的市州會展形式和內容同質化,造成資源重復投入、目標客戶分散。
如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規劃》提出,優化空間結構,構建“一心四區、一極多點”的會展城市體系。
一心集聚,四區聯動。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會展經濟核心區,充分發揮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集聚、擴散功能,帶動全省各市(州)會展業加快發展。以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四大經濟區為會展經濟拓展區,充分發揮當地產業和資源優勢,重點舉辦專業類會展、品牌節慶、賽事活動等。
一極領先、多點支撐。“十三五”期間,我省將以成都市為核心發展極,在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分別建立區域會展中心市州以及區域會展重點市州,充分發揮各地的區域支撐和帶動作用,推動四川會展業從“一枝獨秀”發展為“滿園春色”。
2 痛點:場館供給結構失衡
對策:完善硬件設施,加強配套建設
在四川國際會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付文東看來,會展場館供給結構失衡、分布不科學,是制約我省會展業發展的“硬傷”。“我們也想引進一些國際大展,但是硬件設施落后、功能不足等問題,讓這些大展望而卻步。”付文東說。
展覽公司遇到的難題,折射出會展場館的痛點。除成都、綿陽、瀘州等會展重點城市外,我省各市州目前普遍缺少大型專業化會展場館,且配套設施也相對滯后。同時,現有場館規劃設計不合理、功能單一,難以滿足多元化辦展需求。
優化場館供給結構,我省將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推進會展場館建設。以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為龍頭,市州合理布局專業場館和特色化場地建設。多層次、分梯度建設,鼓勵對現有場館進行改造升級,探索“綜合會展+標準場館+產業”模式。二是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加強會展場館周邊地區功能配套的規劃引導,扶持周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
3 痛點: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
對策:政府由主導逐漸轉變為引導
四川省會議展覽業協會會長李涌正計劃將服務網絡下沉到市州,為市州的會展企業帶去更多的資源和服務。從業多年的他發現,我省會展業市場主體競爭力不強,是制約會展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現有的會展企業整體數量較少、規模偏小,實力普遍偏弱,缺乏核心競爭力,目前全省營銷收入超過億元的會展企業僅1家。
提升市場發展水平,我省將著重從加快市場化進程方面下功夫。《規劃》明確提出,各級政府將逐步由主導辦展轉變為引導和支持會展業發展,減少政府對會展活動的直接主辦、直接組織、直接投資和直接補貼,主要發揮行業規劃、引導和服務作用。
“政府之手”放手的同時,加大“市場之手”的作用。政府逐步加大向社會購買服務力度,鼓勵企業根據市場需求辦展,通過招投標等方式有效承接原來由黨政機關舉辦的各類會展活動;引入民間資本,在會展活動場館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PPP等模式,逐漸形成以專業會展企業為主、政府參與為輔的現代會展業發展模式。
4 痛點:專業人才供給不足
對策:建立專家智庫,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打造會展業強省,人才是關鍵。而目前我省會展業所需的市場營銷、創意策劃、項目管理類人才供給不足,嚴重制約會展業長足發展。人才區域分布不均衡,會展專業人才大部分集中在成都,其他市州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規劃》提出,從建立會展專家智庫、建立人才需求調研機制、構建會展人才培養體系、推動會展專業人才引進等四個方面推進人才體系建設。
5 痛點:缺乏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
對策:深化品牌戰略,建立會展項目品牌體系
品牌化是決定展會能否生存的根本,而目前我省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展會品牌數量較少,會展品牌的打造、宣傳力度不足,尚未形成品牌集聚、擴散效應。
四川博覽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三五”期間,我省將引導各市州深化會展品牌戰略,逐步建立以國際性會展品牌項目為龍頭、國家級和區域性會展品牌項目為主體、地方性會展品牌項目為基礎的會展項目品牌體系。到2020年,在全省范圍內培育壯大25-30個重點展覽、5-10個國際知名會議、4-6個品牌節慶活動。在全省培育創建1-2個會展業知名品牌示范區,提升區域會展企業的品牌價值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