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國內外品牌展會的傳播
7400多名記者、近6萬篇原創報道,產生了“估值”690億人次閱讀量!這是剛剛度過五十年慶典的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媒體傳播的力量。
一個展覽會的傳播力如此之強,是這個“全媒體、大傳播”時代造就的“英雄”,還是一個品牌展會因內容豐富、新聞點多而吸引傳播者眾,抑或主辦機構更縝密的傳播思維,并將這種思維實踐成為一個展覽會品牌建設模式、甚至核心競爭力?也許都有,所以在CES現場參與者構成圖中,呈現的是觀眾、參展商和媒體三部分。如果從傳統的傳播方式看,一個展會的主辦機構和參展商是會展傳播的“源泉”,因為他們舉辦和參與展會對傳播的需求是必要而直接的,前期營銷造勢、信息發布,現場動態、發布新品、合作達成,展后數字和成果報告發布,無不需要發布和傳播。而觀眾是傳播的目標受眾,從他們前期獲取展會舉辦的消息,到報名進現場參觀新產品、特色活動、與參展商洽談合作。這個過程和結果往往被用來倒推一個展會“宣傳”的投入和產出比。即前期用于各類媒體和路演等推廣(招商)的費用,和招商(觀眾)招展(參展商)的效果是否有很高的性價比。至于現場傳播效果,大多是品牌展會才會更重視的,因為他們有豐富而獨家的“內容”來吸引媒體,有充足的預算來支撐深度媒體合作,有完善的媒體信息和現場服務流程,更重要的還有調動參展商和參會嘉賓全面參與、及時提供信息、在幾天的展期內及時和現場媒體互動。
如果一定要把CES的傳播模式在國內找對應的典型案例,筆者認為博鰲亞洲論壇和中國(北京)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京交會)就很有借鑒價值。可以說,這兩個品牌展會自帶IP,起點高、嘉賓多、內容豐富,媒體一直高度關注。這種高關注,既有活動本身的吸引力和多點傳播價值,又有主辦機構重傳播、會傳播的初心。曾負責博鰲亞洲論壇運營的龍永圖和姚望都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論壇的品牌打造和傳播息息相關,論壇不但每年邀請國內外幾千位記者參與,還有完全按國際會議報道需求而建設的專用新聞中心。京交會的宣傳主要從倒計時100天啟動,在各參與版塊向組會委匯報時就請媒體“旁聽”找新聞點。隨后會組織媒體到各版塊組織機構采訪,提前了解各版塊參展計劃和亮點,進行密集報道。會期臨近,把重點參展商和合作媒體全面對接,使得會中媒體能在幾天的會期內最大限度在安排好更多采訪。因為現場活動多,在各媒體不可能參加所有活動的情況下,新聞中心每天還及時通過微信群和公共郵箱發布現場各論壇速記及圖片資料,以供各媒體隨時報道采用,幾乎實現線下論壇活動和線上多家媒體的“現場直播”,傳播效果可想而知。
其實,以上只是這幾個品牌會展活動在公眾和專業媒體層面,利用記者采訪寫稿的傳播方式。他們還有戶外、網站、微信公眾號、Fancbook等多種傳播手段。以使一個展會在傳播中成就品牌,以品牌產生更大的傳播價值。
筆者將以會展專業媒體的角度,以此開篇,連續推出“會展傳播”的話題,敬請業界對此有思考和實踐的人士指正,并共同探討。